全球微头条丨古时泉州人的旅游攻略

2023-05-19 11:19:20    来源:东南早报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世遗泉州成了众多旅行者的“打卡地”,旅游业绩喜人。看到此,人们不禁好奇:古时,尤其是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除了迎接四方来客,泉州人是否也热衷旅游?如果是,他们又是如何旅游的?

■本期执行 张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天是“中国旅游日”。

公元1608年的今日,22岁的徐霞客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并写下了著名的旅行散文游记《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自2011年起,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旨在强化旅游宣传,培养国民旅游休闲意识,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六朝,南朝沈约的《悲哉行》中说:“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在古代,诗人旅游,留下诗作;画家旅游,留下画作;志者旅游,留下精神。他们在旅行中创作的诸多不朽名篇巨作,流传千古,也让“旅游”成了后人向往与喜爱的一种生活休闲方式。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世遗泉州成了众多旅行者的“打卡地”,旅游业绩喜人。看到此,人们不禁好奇:古时,尤其是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除了迎接四方来客,泉州人是否也热衷旅游?如果是,他们又是如何旅游的?

本期《最闽南》,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古时泉州人的旅游“攻略”吧。

泉州府文庙的“下马碑”

在丰泽区城东街道金屿社区乌屿岛金屿自然村有一个宋代盘光桥遗址,桥的一头有桥头亭,其中一根亭柱上刻有“下马过桥”四个字。

择吉日做攻略

在古代,出行有很大的风险性,所以古代人在出行之前,一般都要先择日。长期从事闽南民俗文化研究的民俗专家廖榕光告诉记者,古时泉州人远行须择吉日启程。初一、十五不出远门为约定俗成。“因为这天有人要吃斋念佛,不宜出门。”人们会挑个“出行大吉”的好日子,然后带上“金纸”,到土地庙祈愿出行平安。“出远门还会带上香火(香灰),初一、十五时烧香敬奉。”

古时,人们也做攻略。大名鼎鼎的《山海经》就是出行宝典之一。描摹各地名胜风景的游记类作品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代起,记录旅行路线的作品也开始兴起。路程书、舆地图、游记、地方志……为了介绍得更详尽,旅行书还出现了配图版。他们除了介绍行程路线,还搜罗了一路途经的名胜古迹,并细心地给出投宿建议,食宿、交通的收费标准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唐代诗人韩愈南迁过韶州时,曾向友人借地理图经,有诗为证:“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街难。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

宋代泉州人林洪撰写的《山家清供》是一部菜谱。它可是林洪寻访隐士、踏遍山河后写出来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林洪是一名资深旅游和美食博主。”同为泉州人,喜欢美食、喜欢读《山家清供》的陈先发告诉记者,“林洪被称为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江湖诗人,江湖诗人与他们长期奔走四方的特点分不开。被认为是‘中华火锅第一人’的他记录火锅这个做法,就源自去武夷山的一段经历。文中写他从九曲到了第六曲,雪下得极大,挡住了前路,动不了又没有厨师,只得自己动手打兔肉,切成薄片在烧开的汤水里面一滚,再蘸上调料食用。看到这里我就想,原来宋代武夷山还会下这么大的雪。宋代的驴友们如果也看到这本书,去武夷山是不是也可以效仿林洪,来一盘火锅野味。”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出的水面上常用的游乐船模型

《丰乐楼图》(元),丰乐楼曾是北宋京城汴梁最华丽的酒楼,相传著名歌妓李师师曾在这里驻唱。南宋时人们在西湖东南的涌金池畔仿造了宏伟华丽的丰乐楼。

出行骑驴比骑马多

南宋时担任过泉州知州的王十朋,在其吟咏洛阳桥的诗中有“南通百粤北三吴,担负肩舆走騋牝”之句,意思是当时洛阳桥上南来北往的人们,步行、坐轿、骑马者均有。

古代用脚力出行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宋时泉州的省际驿道以泉州府城为中心,通往京城临安和邻省的有三条,有两条驿道是往北直到临安,有一条是往南经过厦门、漳州到达广东。这几条路线唐朝时便开始修建,宋代曾进行全面整修和部分改线,拓宽路面并铺设石块,沿途增设驿站。

对于地处闽南的人来说,如果要在盛夏去福州或者漳州,沿途为旅客建设的配套工程会让走这段路的旅客舒服很多。北宋初年,晋江人王言彻知漳州,命人自漳州至泉州植夹道松,为过路旅客减轻炎日酷暑之苦。后来又有蔡襄在建洛阳桥时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形成一条自福州大义渡至泉州、漳州,绵延闽地南北的林荫大道,为民造福,故有广为流传的民谣:“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植树以庇道,还于大道旁建亭供行人休息避雨。为让行人消暑解渴,泉州当地常有乐善好施的人家于盛夏季节,泡制大缸茶水,缸身写上“奉茶”字样,供过路旅客饮用。这样的传统,时至今日在泉州街头仍能看到。

另外,“宋代是一个马上得天下的朝代,无论是当官的还是平民百姓,都憧憬骑马出行。但事实上,古时,马是非常重要的战备物资,只有一小部分可以供给皇室和少部分官员使用,平民百姓想要骑马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本地宋史爱好者杨波说。

平民百姓没马,就骑驴,实际上古时人们出行,骑驴比骑马多。有人拿《清明上河图》进行考证,整个画卷看下来,一共有45头驴,马却只有20匹。泉州高甲戏的传统剧目《骑驴探亲》,也可佐证。

一片占卜商王外出田猎是否会遇上大雨的甲骨上,其内容堪称“远古天气预报”。

古人出门需要凭证,在宋代被称为“公验”或者“公凭”。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两浙路市舶司为泉州商人李充出具公凭,准其赴日贸易,此件公凭目前藏于日本。这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出的复制品(局部)。

北宋时期的纸钞“交子”

运输游玩船类多

泉州的水上交通素来发达。早在春秋战国时,福建先民就“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而泉州被称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出海的福船,在宋元时期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那么古泉州人走内河水路又用什么船呢?

长期从事闽南民俗文化研究的民俗专家廖榕光告诉记者,宋元时南安英都内河运输直达泉州港,陆上的格(闽南语的地理形状名称,指山峦低凹处),水上的码头,曾经是古代英都人走出闭塞山乡的必选通道。他在其民俗专著《田野家园》中这样描述:“碧林格古时是一条官道,州县的官员进入英都主要就是乘船,木帆船只能到英溪口,枯水期英溪水量不够,要靠拉纤逆水行舟。十篙码头是英溪流域内河运输最下游的一个码头,传说古代这里聚居着船夫,世代以撑船拉纤为业,因为临近碧林格官路,运送货物比较少,而是当时迎送客人的要道。”

《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上的24艘船,就包括客船、漕船、客货船、货船、渡船与渔船,可见宋代水运的繁荣。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中国舟船世界”展馆里,记者就见到北宋时期著名的汴河船以及在江河上游览的游乐船模型。

“两宋时造船业发达,北宋时期的运河四通八达,无论是从东西南北哪个方向走水路都特别便利。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船只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交通工具了,这从《梦粱录》中的记载就可以得知,那时候西湖泛舟是特别流行的。宋时旅游已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百姓成为宋朝旅游的主力军。而水路交通是宋时泉州人主要的出行方式,这种方式是与宋时海上贸易发达相符合的。”本地宋史爱好者杨波说。

“谢公屐”的原理是把木屐底部的齿做成可以插拔的活动式的,上山时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时取掉后掌的齿钉,登山就会省时省力。

西汉铜链壶,适于出行时使用。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资深驴友、魏晋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因为喜欢爬山,对当时人们常穿的木屐进行了改造,称为“谢公屐”,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款户外“专用登山鞋”。

官府直营成首选

宋代旅馆也很兴盛。只要你有钱,就不愁找不到舒适的宾馆。特别是政府直营的旅馆,安全又放心,成为游客出行首选。远道而来的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是这样描绘的:

“从汗八里城,有通往各省四通八达的道路。每条路上,也就是说每一条大路上,按照市镇坐落的位置,每隔40或50公里之间,都设有驿站,筑有旅馆,接待过往商旅住宿,这些就叫作‘驿站’或‘邮传所’。这些建筑物宏伟壮丽,有陈设华丽的房间,挂着绸缎的窗帘和门帘,供给达官贵人使用。即使王侯在这样的馆驿下榻,也不会有失体面。因为需要的一切物品,都可从附近的城镇和要塞取得,朝廷对某些驿站也有经常性的供应。”

马可·波罗说,这样星罗棋布的驿站制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十分美妙奇异的制度”。

(来源:东南早报)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